一句話惹上官司?看懂誹謗與公然侮辱的法律底線
- raygin1982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15小时前
「在社群上發一則動態,竟然被告?」「只是私下講人壞話,也會被抓去關?」
在資訊爆炸與社群發達的時代,「妨害名譽」成為最容易踩雷卻又最常被誤解的法律地雷區。很多人以為「言論自由」可以無限上綱,卻不知道誹謗、公然侮辱罪隨時可能讓你吃上官司、背上刑責。

今天,就讓司法盾帶你看懂:
誹謗與公然侮辱的區別是什麼?
哪些話不能亂講?
如果我只是轉發、按讚會有事嗎?
被抹黑該如何提告、蒐證?
✅ 什麼是「妨害名譽」?法律這樣說
根據《刑法》第309至312條,「妨害名譽罪」可分為以下兩大類:
🔹 公然侮辱罪(刑法第309條)
無須提出具體事證,只要是「羞辱人格」即可成立
必須是「在公然場所或使多數人能聽聞」的情況(如在網路上公開發文)
📌 例子:
在臉書公開留言:「他根本是人渣」
在群組罵人「賤貨」、「白癡」、「噁心」
當眾對人吐口水、比中指
📍刑責:可處 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,屬告訴乃論罪
🔹 誹謗罪(刑法第310條)
內容必須是「具體事實」,且有損對方名譽
無論你講的是「真」或「假」,都可能構成誹謗(除非能證明是「為了公益」)
📌 例子:
發文說某人「偷錢、出軌、有小三」
張貼對話截圖稱同事「常遲到、沒做事」
公開說前公司「逃漏稅、不給加班費」卻無法舉證
📍刑責:可處 一年以下徒刑、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,加重誹謗(如散布於報紙、網路)可處兩年以下徒刑
📌 時事案例:KOL互嗆開戰,雙方互告誹謗與侮辱
2024年,一位知名美妝KOL在YouTube影片中暗批另一位創作者「抄襲、沒創意、當面裝熟、背後講壞話」。該影片引發粉絲熱烈討論,留言區充滿攻擊性語言。
遭指控的KOL發出律師函反擊,主張對方構成「加重誹謗」與「公然侮辱」,要求下架影片並公開道歉。
📍後續:法院認定原發言涉及具體指控,雖無直接點名,但內容足以讓觀眾辨識對象,構成「影射誹謗」。雙方最終達成和解,但案件也讓大眾認清:不論你是公眾人物還是一般人,言論一旦「公開」就要負責。
✅ 哪些情況「轉發、分享、按讚」也可能觸法?
很多人誤以為「我只是轉傳」、「又不是我原創的」,其實不然:
行為類型 | 是否可能構成犯罪 | 備註 |
轉貼誹謗貼文 | ✅ 有可能 | 若構成散布,仍會構成加重誹謗罪 |
留言附和 | ✅ 有可能 | 若內容本身具侮辱性質 |
圖片加註冒犯字眼 | ✅ 有可能 | 圖文結合更具攻擊力 |
私訊朋友講對方壞話 | ❌ 一般不會構成犯罪 | 除非散布內容擴及多人 |
按讚 | ⚠ 視情境而定 | 若被認定為「強化傳播效果」可能連坐 |
✅ 被毀謗該怎麼辦?司法盾教你 3 步驟應對!
🧾 一、蒐證最重要
拍下對方發言截圖(含網址與時間)
錄下現場言語辱罵畫面
收集相關群組、對話紀錄
🛑 切記:不要自己私訊對方挑釁或恐嚇,否則你也會構成犯罪!
📄 二、存證信函+報案備案
可透過郵局寄出存證信函,留下正式書面紀錄
或報案請警方筆錄,存證保全後續舉證材料
⚖ 三、依法提告或聲請民事賠償
可提告妨害名譽刑事責任(誹謗、公然侮辱)
同時提起民事損害賠償(精神慰撫金、名譽修復)
司法盾能為你做什麼?
當你遇到言語霸凌、網路抹黑、不實指控,我們能提供:
✅ 免費法律諮詢:判斷對方是否已觸法,是否可提告
✅ 蒐證指導:告訴你如何合法取得證據、保全畫面
✅ 存證信函範本:提供格式正確、具法律效力的書信版本
✅ 轉介律師團隊提告/應訴:無論你是原告還是被告,我們都能協助
結語:言語有力量,也有責任
在這個「言論秒傳千里」的時代,不要以為「只是講講而已」就沒事。
你的一句話,可能讓自己吃上官司、也可能讓別人受到傷害。你的一個轉發,可能構成誹謗散布、也可能助長錯假訊息。
司法盾提醒你:說出口的話,請用法律與良知衡量。
🔔 行動呼籲:
若你近期曾被人網路攻擊、造謠、抹黑,立即截圖存證
若你曾轉貼他人批評內容,請再次審視是否可能觸法
將這篇文章轉發給你的朋友:用法律守住自己,也提醒別人「發言之前先三思」!
Komen